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 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 (筹建中)


成立价值和必要性


(1)建立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能填补人类工效学会在建模领域的空白。
(2)基于人的建模预测,增强人的工效,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人的建模和增强能为特殊人群和特殊职业者生活和工作提供有效的手段。
(4)建立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能丰富和拓宽人类工效学的研究领域的方向,扩大人类工效学的影响力。
(5)建立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能为学术界和业界了解人的建模和增强的研究和应用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
(6)建立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能促进研究成果理论与社会实际需要的结合,加快成果转型。

业务范围和任务


(1)围绕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中心工作,积极开展“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的各项工作。
(2)组织“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中的会员在人的建模和人的增强领域相互交流,促进各研究成果的分享,提升人的建模和增强领域的学术进步。
(3)动员关注人的建模和增强领域研究和发展的业界研究者、工程师、设计师们加入分会,壮大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的队伍,促进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交流,从而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型落地和实际应用,实现社会价值。
(4)动员“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积极参与分会建设,为分会的发展提供建议,扩大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和中国人类工效学会的影响力。
(5)搭建中国人类工效学会“人的建模和增强”国际交流平台,积极推进 “人的建模和增强”本分会与国际工效学会的“人的建模”和“认知增强”分会的学术交流,了解国际发展现状,以更好地促进本分会与国际学者的思想碰撞,促进分会的健康发展。
(6)制定分会年度工作计划,做好年度工作总结,根据工作需要拟定有关制度。
(7)积极参与和支持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的各类重大活动,组织人的建模和增强相关领域的重要活动,为国家重点工程与重点研发专项中人的建模和增强领域相关的研究问题提供专家意见。

成立背景


1.人的建模和增强领域及发展现状

  人的建模和增强领域研究以生理学和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发展以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等新的人因工程方法建立人的绩效的定量预测模型,并将这些模型以及虚拟现实、脑机接口等新型人机交互方式应用于实际生产、工作、国防、生活中以提升人的安全和绩效和提高人类生活品质。人的建模主要从人的生理和心理属性出发,关注工作、生产和交通等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用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积累这些问题和行为的数据,用计算模型定量描述人的行为及其机制,用数学、算法和工程学方法设计新的智能人机系统来部分解决这些问题,同时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指导原则和工具方法,切实提高人类行为的安全和效率。人的增强则通过借助自然和科技手段,将人的绩效建模应用于人类社会,以克服人的认知和生理极限,达到人的机能增强的效果。

2.人的建模与增强和国家及人民生活

  增强人类工效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的建模和增强是提升人类工效的重要途经。制造业、服务业、供应链等企业需要增强人类工效以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生产安全,国防和军工领域需要增强人类工效以进行空间探索、地形探测等活动,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也需要增强人类工效以提升出行和生活效率。因此,基于人的认知过程进行人的绩效建模能更好地理解和预测人的行为,从而提出高效的人的增强方法,以为国家发展、国防需要、人民生活等众多领域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3.国内人的建模和增强的发展面临的问题

(1)国内大部分建模研究基于数据驱动,人的认知和生理相关建模研究尤为欠缺。近三年在国际期刊上发表人的建模与增强的文章,中国研究人员发表的文章数量仅占总发表数量的5.6%(49/871),远远低于我们国家其他领域的研究。
(2)国内缺乏拥有自主产权的人的建模和增强软件和硬件。这阻碍了将人的建模和增强的研究结果应用于国防、交通、工业领域以进行相应设计。
(3)人的建模和增强领域的研究成果转化受到限制。当前,由于缺乏紧密的合作与交流平台,人的建模与增强的相关研究结果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形成良好的合作模式,研究成果大多无法直接应用于解决社会问题。

4.国内外人类工效学会人的建模和增强分会建立情况

  国际人因工程学会(HFES)共设立26个技术组,其中就包含“人的绩效建模”和“认知增强”分会。其中,认知增强分会致力于促进生理和神经生理技术的发展、促进系统根据用户动态变化的认知状态进行高效地适应、以及为未来认知增强科学和技术提供方向等;人的绩效建模分会旨在建立人的记忆、注意、感知和动作等的认知模型和与环境交互并产生深思熟虑的类人行为的综合模型,以促进人的绩效建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在国内中国人类工效学会共设立了11个分会,其中认知工效专业委员会关注人的认知过程(如注意、知觉、工作记忆等),但研究方法多以实验室研究为主,较少关注对人的认知建模,也没有将建模结果应用于人的工效增强中;生物力学专业委员会从生物力学角度关注与特殊人群和特殊职业者相关产品的人体工效学设计与评估,但并未对人的认知和行为进行建模与预测,及基于相关结果进行设计与评估。因此,当前中国工效学会并未系统性地涵盖人的建模与增强领域的研究。

5.人的建模和增强未来发展展望

6.人的建模和增强视频

(本短视频版权属于吴昌旭博士和本人因百科网站所有,如果需要商业使用,请先征得我们的同意,如需要完整版视频请联系我们(renyinbaike@163.com)。)
视频地址: http://www.renyinbaike.cn/video/v9.mp4


对应的国际人因工程学会的分会


人的绩效建模分会(The Human Performance Modeling)
链接: http://tg.hfes.org/hpmtg/index.html

认知增强分会(Augmented Cognition)
链接: http://tg.hfes.org/actg/

筹委会主要成员


吴昌旭

男,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长聘正教授,国家高层人才入选者,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人因工程和智能交互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未来人因研究室主任,基金委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人的建模方面的研究,包括人机交互、人的仿真建模、人的行为的数学建模等。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在人因工程领域发表了 120 多篇论文,其中包括85 篇期刊论文,36篇会议论文,1 篇英文专著章节以及 3 项智能系统设计专利,被引用次数达到 2200 次以上。吴昌旭教授带领的未来人因实验室具有较强的软、硬件开发能力,目前已经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的建模研究平台。吴教授从事人机工程研究工作十多年间,主持了多项美国国家级科学基金研究,获得了美国国立健康研究院(NIH)和美国自然科学基金(NSF)的资助。吴昌旭教授在仿真建模、数学建模、人机交互、行为实验等方面理论和研究经验的积累,可以为本分会“人的建模和增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个人主页: http://www2.ie.tsinghua.edu.cn/wuchangxu)。

毕路拯

男,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系统与装备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人的建模与增强技术、脑机接口与脑控系统、人与机械系统的智能交互与控制、无人机探测技术。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国防基础科研,装备发展部,军委科技委,教育部博士后基金以及浙江省自然基金等的项目评审专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智能汽车分会专委会常委委员、中国仿真学会交通建模与仿真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专家组成员。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包括国际著名期刊发表论文约90篇(含IEEE Trans21篇)。以第一著者出版学术专著一部。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电子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9项。近10年,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基金、中央军委科技委前沿科技创新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北京市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等。获北京理工大学首届“长寿秀伶”奖教金。

赵小川

男,博士,研究员,兵器集团青年科技带头人,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系统技术部主任,中兵无人机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兼任北京理工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生导师;担任军委科技委“无形截击——2021年班组无人机战术运用赛”技术专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审专家、武警装备智能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陆军装备部项目评审专家;核心期刊《计算机工程》青年编委;期刊《Robotica》、《计算机应用研究》审稿专家。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人机交互技术,在人机交互、感知智能、仿生智能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近年来,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军委科技委、国家科技部、国防科工局等智能化领域的科研项目共计15项,其中人机工效方向5项;以第一作者出版人工智能领域专著6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

李康

男,清华大学本科;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博士; 华西医院大数据中心特聘研究员,四川大学匹兹堡学院科研副院长,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学术技术带头人,护理省重点实验室智慧护理学科带头人,成都市高新区揭榜挂帅型研发机构“岷山行动”华西医疗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华西医院-商汤科技联合实验室主任,兼任美国著名高校医学院副教授和计算机系博导。主持和参与国外20余项课题,包括美国国家级以上课题7项,横向、纵向项目总经费达500万美元。在Journ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Medical Imaging,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 Systems,Journal of Biomechanics,Neurocomputing等国际顶尖杂志上发表论文30多篇。目前团队有来自顶尖AI研究机构研究员10余名,华西、电子科大、西南交大和川大各工科学院教授10余人,来自北大、清华、上海交大、中科大、腾讯、阿里的科研助理近20人。

庞丽萍

女,博士,教授,博导,攀登学者。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陆航专业领域专家。博士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机与环境工程专业,博士后出站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技学科。主要从事载人运载器热管理、人因环境保障与人因增强技术研究。持国防基础重点项目、载人航天、航空装备、陆航和航空航天重大基础平台等项目20余项,取得创新成果成功应用于我国军事运载器的人因环境营造和人因防护。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近五年SCI收录及录用论文近40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发表于近五年Q1区SCI期刊论文19篇。获得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和二等奖1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6项。获2019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10年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获2016年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

汪磊

男,博士,研究员,中国民航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天津市“131创新人才”第二层次,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访问学者,中国民航大学“蓝天青年学者”、“十佳教师”。中国民航PLM心理胜任力专家组组长、中国民航科技发展规划民航安全组专家,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管理工效学专委会委员,《中国安全科学学报》、《安全与环境学报》青年编委,国际人机交互大会(HCII)飞行安全与人为因素分会主席(2019-2022)。第二届全国民航青联常委。长期从事航空安全与人因方向教学科研,主讲《安全心理学》、《航空人因学》、《安全人因工程》等本、硕、博课程,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十余人,其中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校级优秀硕士论文、优秀毕业生。

范新安

男,博士,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206所,高级工程师,兼任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智能人机交互、脑机混合智能、脑机接口与脑控系统等前沿技术领域的应用研究工作。他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EEE Transactions on Human-Machine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Systems and Rehabilitation Engineering,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等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文章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获得国家和国防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军委科技委前沿科技创新项目、国防基础科研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国家级项目。

于家浩

男,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工学硕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2012 可信研究院下认知技术实验室人因工程课题组组长,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机混合智能、人的行为预测、复杂系统人的失误分析、基于 AI 的认知增强、知识图谱等。近年来负责公司级 ICT 智能自动化运维领域通用前沿能力构筑,包括未来网络自动驾驶模式中人-智能体的协同作业、人机共策、人为误操作预防相关创新技术研究和项目工程能力落地工作。致力于将人的认知系统建模、人员作业能力增强及其在 ICT 运维领域中系统正向设计的应用,构筑人机智能混合系统,提高人机协作可靠和效率。熟悉人的行为建模、人机协同、人的失误、人机绩效等理论、方法,并有相关技术工程落地经验;对知识图谱、图神经网络以及推荐技术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和相关工程落地经验;熟悉统计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常用人工智能算法;具有技术规划布局、创新技术项目运作、科研团队管理经验。曾获2012可信研究院总裁个人奖和总裁团队-关键能力突破奖。

庄想灵

女,浙江大学本科,中科院心理所硕博连读。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以第一并通讯作者在国际人因学权威期刊Accident Analysis & Prevention发表论文多篇。发现了影响行人在绿闪后期过马路决策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基于人类信息加工特性的新型信号灯设计方法。研究兴趣是基于人的心理特性进行产品设计以提高人机交互的绩效与安全,具体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安全、环保节能、行为健康等与当前社会实践需求紧密相关的问题。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行人道路交通安全中的人因(Human Factors),尤其是行人在过马路过程中的人因。

罗龙溪

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博。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助理教授、特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8篇发表在顶级或重要SCI检索的国际期刊(如IEEE TITS),2篇发表在CSCD检索的中文核心期刊,4篇发表在EI检索的国际会议论文集。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正在主持或主持过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北京理工大学青年教师学术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参与过中国国家自然基金项目、美国NSF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美国NRC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项目、清华大学-英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国际合作项目等。研究方向为智能人机系统和智能驾驶辅助、智能多源信息感知、智能人机交互与控制。

龙新佳妮

女,中国农业大学本硕博连读,清华大学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知识工程的产品智能化设计方法、工业设计和人机交互等,相关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发表于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Advanced Engineering Informatics等国际SCI期刊中,以学生第一作者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软件著作权4项。正在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重大项目“机器行为与人机协同决策理论与方法研究”,进行人机混合智能和人的行为预测方面的科学研究。

分会活动


1 人的建模系列报告1:基于QN-MHP模型的SPO人机功能分配研究

报告人:中国民航大学 邵铿睿
报告时间:2023年1月14日下午2点
腾讯会议号:712-585-898
报告摘要:为探究未来单一飞行员驾驶模式下的驾驶舱人机交互及功能分配方法,选取单发失效场景利用QN-MHP模型对飞行员的工作负荷进行建模仿真并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QN-MHP模型适用于飞行员的工作负荷建模;优化后的SPO人机功能分配能够提高视觉搜索效率,降低工作负荷及个体疲劳程度。

视频回放: http://www.renyinbaike.cn/video/v13.mp4
(本视频版权属于邵铿睿和本人因百科网站所有,如果需要商业使用,请先征得我们的同意(renyinbaike@163.com)。)

加入分会


  如果您有兴趣加入我们正在筹备的中国人类工效学会-人的建模与增强分会,请扫以下二维码联系工作人员加入分会群(请备注“分会”)。


(人因知识详见本网站“基础学习”页( http://www.renyinbaike.cn/basicknowledge.html)和“建模学习”页( http://www.renyinbaike.cn/modeling.html)。

人因百科网站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1005297号